现在时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专题活动

李晔副主任讲党课——“做有抱负的科研人员”

发布日期:2016-07-05 14:43:07信息来源:山东省计算中心浏览次数:

7月1日下午,在西区院一楼交流厅,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中心喜迎建党95周年系列活动。会上,中心副主任李晔做了题为《做有抱负的科研人员》的讲座,为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上了一堂生动的、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党课。党课全文摘录如下:

做有抱负的科研人员

李晔

我的体会分为四个部分:科研方向的选择、研究特色的凝练、团队建设的感受以及个人发展的思考。

  • 科研方向:传承与引进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组建团队,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就是科研方向的选择。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科研方向就是这个“行”。选准科研方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和体会,我觉得有两条路线可供参考。一个是传承,另一个是引进。

所谓传承,又分为两类,一是来自导师的传承,二是来自单位的传承。刚毕业的博士、硕士,都会有一个传承自导师的研究方向。毕业后,要不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做下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判断,没有所谓对错。如果可行的话,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第二个传承是来自单位,如果毕业后就进入了一个大课题组,课题组有雄厚的技术积累,那么根据课题组长的安排,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能够深入地做下去,那就更不错了,应该珍惜和庆幸。

除了传承,还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确立研究方向。当下,院里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和人才引进,这样的大环境和机遇又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可行的办法,一个是国际合作项目的引进,一个是人才的引进。有时候引进了好的项目和人才,方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团队现在做的语音信息安全方向就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摸索出来的。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一定要重视国际合作项目。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不是结果,只是起点。所以,我们在选择国际合作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关,这既是对国家给与我们经费支持的负责,也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仅仅为了能够获得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弄虚作假,粉饰国外技术,有意夸大国外技术的水平,最终会导致三个结果。一是浪费了国家的钱,让可能会引进更好成果的国内同行们失去了机会;二是被国外同行看不起,无意中成了他们赚取我们国家经费的帮手;三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毕竟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应付申报和验收。反过来,如果能利用好国家给予的支持,选择了好项目,就好比站在了国外同行的肩膀上,充分消化、吸收再创新,就可能在趟出一条新路子,在国内开辟出一块新领域。所以,对待国际合作项目,我们一定要眼光长远,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当然,除了项目引进,人才引进也是快速确立方向的一条途径。通过引进高端人才,人才可能会带来一个好的方向,这也是非常高效的一个办法。这几年我们院在人才引进方面成果累累,也带动了相当一批新方向,大家有目共睹。不过,人才引进,一定要解决意识问题。引才,本质上说是引智,也就是为了引进人才所拥有的智力,这样才能发挥引才的效果。不能把引才当成指标工程,引进了水平不高的人,夸大人才的水平;也不能把引才当成门面工程,引进了高水平的人,曲高和寡,无法在我们的平台上发挥智力。引才要按需引进,本着对单位负责、对人才负责的态度,争取双赢。

  • 特色凝练:专注与坚守

选定了科研方向,如何形成特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是特色呢?我认为,说句大白话,就是你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你更好地解决了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别人没有解决,所以你要解决。做科研最怕的就是捡软柿子捏,有畏难情绪,钻洞专挑最薄的地方钻。而科研最尊崇的,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鼓励科研人员不畏艰难,敢于攻坚。我们上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上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进步,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每一阶段,都会去学一些以前不会的知识,所以不断有进步。做科研也是一个道理,格物致知。越是遇到有困难的地方,我们越应该迎难而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解决问题。目标如果笃定,问题解决的越多,特色就越鲜明。把一个中学生放在小学,他就有特色;同理,把一个大学生放在中学,他就是有特色。反之,你小学读了10年,放在小学生当中,也没有特色,有的只是无奈和尴尬。

为了形成特色,我觉得需要具备两样品质,一个是专注,另外一个是坚守。首先谈谈专注。艺术都是相通的,科研也是一门艺术。中央美院的校训是“致广大,尽精微”,这是徐悲鸿提出来的。提到徐悲鸿,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没错,是马。从古到今,很多知名的画家,都有自己最擅长画的题材。大家耳熟能详的,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形成就在于专注,就在于“尽精微”。画画如此,科研也是如此。任何一门技术,要做到“尽精微”,就必须要专注致志。技术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不乏很多新瓶装老酒,玩概念炒作。如果没有一种专注的精神,跟着潮流走,抓不住事物发展的本质,总是追逐所谓风口,像追风少年一样,那么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做到专注,就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时刻保持清醒、冷静。有时候,我们容易犯错误,做着、做着就偏离了自己的长项,被别人引导到千里之外,开始做起了不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外行活,蓦然回首后,才幡然醒悟,一路走来,已经离自己最初的目的越来越远。

有了专注,坚守才有意义。有时候,我们需要反思,问问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是不是一直春风得意、势如破竹?如果是这样,也不一定值得高兴,因为有可能是因为你一直在规避困难,规避风险。为了规避困难和风险,你没有沿着最初的目标一直往前走,而是不断地变换目标。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比如我们走一条很长路,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需要走很多天。因为风向总是会变的,所以你肯定会遇到顺风的天,也会遇到逆风的天,顺风加快走,逆风顶着走,有时候快,有时候慢,但不管有多慢,你总是朝着目标走,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这本身就是奋斗的过程。但是,如果顺风时候,你这样走,逆风的时候,你反过来走,只图每一时刻都是顺风路,那么只能说你在走,至于走到何处,没人知道。所以,做科研,只要你目标笃定,就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有逆风而行的精神,才能保证步伐的整齐有序,才能保证每走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反之,就会感觉每天忙忙碌碌,每月忙忙碌碌,每年忙忙碌碌,但是成绩呢?也是“回首一看两茫茫”。

  • 团队建设:纪律与文化

这几年,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也一直在思考,尤其是对纪律和文化在团队中的作用,有一些感触。俗话说:“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好人,文化管人留住魂。”文化的塑造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规章制度通常具有较快的约束力,容易出效果,可谓团队管理的利器。我们团队现在有一个周报制度,这个制度已经执行好几年了,效果很不错。这个周报制度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每个周五,团队人员都要把自己这个周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情况、下个周的工作计划发给团队负责人,抄送给其他同事。这个制度里面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周报的内容,其二是周报发给谁。

先谈第二个要点,也就是周报发给谁的问题。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制度要求所有人把周报发给团队负责人。这个制度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都把周报当成了一个例行公事的任务,有人写得很详细、很认真,有人写的很简单、很随意。有的周报读完了收获很大,有的周报读完了味同嚼蜡。经过几次重申周报的重要性无明显改观之后,我把这个制度做了个调整,周报在发送给团队负责人的同时,抄送给团队其他人。同时,我召集大家开了一个会,会上我们就讨论了周报的重要性。我主要强调了三点。第一,周报给团队负责人看,团队负责人需要根据周报准确监督项目进展、及时调整任务分工以保证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二,周报发给团队同事看,团队同事需要根据周报了解同事遇到的问题、学习同事的解决方法以及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第三,周报留给自己看,周报里有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追溯翻阅周报就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仅仅靠脑子是绝对不行的。这次开完会之后,周报的质量就慢慢有了变化。因为周报需要抄送给每一个人,当你看到别人的周报详细而充实,让你有很大的收获后,你也会自觉地把周报写得更加充实和详细。

先谈了第二个要点,再谈第一个要点,也就是周报内容的问题。我们团队现在施行的周报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本周计划的完成情况,本周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下周工作计划。其中,本周工作计划和下周工作计划可以让团队负责人很清晰地掌控项目进度,也可以让同事了解自己队友的进展情况。而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既让同事学到了东西,也可以作为自己日后遇到同样问题有据可查。进一步,我们团队每年都会把周报装订成书,留存备档,从而方便以后需要的时候查阅。

除了周报制度,我觉得团队最大的文化就是人尽其用。一个好的团队一定要结构合理,用人得当。就比如一支好的足球队,一定不能全是前锋,也不能全是后卫,如果这样,纵然全是国际级的队员,也不能形成国际级的球队。所以,团队负责人一定要用好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用好人首先要识人。识人就要全面认识一个人,包括优点和缺点。一分为二地看,恰如其分地用。作为团队负责人,怎么识人?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交流,一个是在做事中观察,也就是察其言,观其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一个人,而不是片面、孤立地去认识一个人。识人的目的是选人。选人就是恰如其分地用人。一个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再优秀,用不好也是浪费。一个团队里既有关羽又有鲁班,如果让关羽做木匠,鲁班耍大刀,也是两个不合格的人员。所以,一个合格的团队负责人必须认真考虑把每一个团队成员放在适合他的位置,充分发挥他的能力,这也是分工和授权的水平。怎么才能选好人,做好分工和授权?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团队成员以往的行为,通过以往的行为来预期他将来的行为,通过对他将来行为的预测,来监督、指导、转变和控制他当前的行为。一个好的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和的行为全会在他的掌握之中。如果一个团队成员在一件事情上犯一次错,可能是他的问题,如果一个团队成员在同样的事情上犯两次错,那领导就难辞其咎,如果多个团队成员在同样的事情上犯错,那极可能就是团队负责人的责任,而并非团队成员的问题。

  • 个人发展:过程与结果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时常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常常来自外部环境。就比如一个人走路,本来走得很起劲,步履稳健,精神抖擞。突然来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跟你招招手,超过了你;又来了一个骑电动车的,跟你打个招呼,超过了你;接着又来了个开车的,摇下车窗朝你笑了笑,超过了你。这个时候的你,恐怕步履不会再稳健,精神不会再抖擞,而是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要买一辆自行车?是不是要买一辆电动车?是不是要买一部小轿车?这只是个比方,但是回到本质,我认为是个人发展中的过程与结果问题。

我们做事情是结果导向的,这个本身没有错,有时候错的是对结果的认识。什么算是一个结果?…… 论文?职称?项目?奖励?还是其他?对结果认识的不同,就能导致过程的不一样。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就要问自己,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常想,我们所谓做科研的,如果到退休那一天,对自己的后代说起自己一生的工作,如果仅仅是论文、专利、项目和奖励,而没有一项技术曾经改变过周围人的生活,改变过这个社会的某一个领域或者角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过哪怕一丁点的作用,是否会觉得遗憾和惭愧?如果我们把结果定位在论文、职称和奖励,这样的路是一种走法;如果我们把结果定位在科技改变生活,这样的路又是一种走法。所以,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结果。正因为不同的结果导向,要走的路就不一样,走在不同路上的人没有必要去比较得与失,就像现在的流行语:对不起,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这个时代是干事业的时代,我们很多人都处在干事业的年华里,在社会的评价体制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光做面子上的事情,要尽量实现面子和里子的有机统一,真正做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才无愧于这个时代和年华。

结果导向搞清楚了,我们就会明白,人的成长其实是要遵循规律的。买过家具的同事都知道,决定一款家具价钱的,除了做工,就是木材的材质。有的木材很贵重,有的木材很廉价。大致上总结一下,廉价的通常生成快,木质疏松,昂贵的通常生长慢,木质坚硬,更为稀缺。自然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不要因为慢而感到焦虑,虽然慢一点,但是我们总可以到达目的地,而且是以一种更加厚重的方式到达目的地,看似慢,实则快。除了要把木质细密坚硬的木材作为标杆,我们还要把竹子作为奋斗的参照。为什么要选择竹子呢?不是因为竹子中空,而是因为竹子有节。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有节点。我说的这个节点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选择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可以从上学开始,也可以从毕业开始,一直到现在。如果写一个简历,以年为节点,每年度只需列一件你认为最自豪的事。我们的简历会是什么样?如果我们搜肠刮肚,也找写不出来的话,那就是没有节。有了节点,一天一件小事,一年就可以做件大事,一生就可以做件有意义的事。没有节点,我们无论过多少年,回顾自己的过往,都是杂乱无章,茫然无序。

同志们,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心得体会,准备仓促,一家之见,请大家批评指正!今天是党的生日,让我们一起为党庆生,同时,也祝愿在座的各位能够在计算中心这个舞台上跳出最美的舞蹈,唱出最美的歌谣,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谢谢大家!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领导关怀 更多 责任分工

新闻动态 中心要闻 党建文化 媒体聚焦 通知公告

科研创新 科研概况 研究方向 学术报告

公益服务 数据灾备平台 信息化服务

人才队伍 博士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scsc.cn,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计算中心  版权所有  鲁ICP备05015575号
技术支持:山东亿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